感謝

責任編輯:Bella Huang

個人工作室 嬰幼兒游泳老師 呂家馨

分享此講座

關於開設個人工作室,擔任職能治療師的工作經驗分享

講座章節開關
職能治療 X 游泳興趣,發展出我的個人特色

「在唸這個科系之前,我就覺得每個人都是很特別的。我不管跟誰互動,都會想知道在他身上發生的所有故事,我是非常以人為本的。」畢業自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,呂家馨最初就是看中職能治療是一門能與人互動,同時兼顧個人創意的專業。熱愛游泳的她,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時,先是因為組長的一句話,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;而後受到在北榮實習時的老師邀請,這才決定離開醫院體系,開設個人課程接案,將興趣與專業結合,於水中執行感覺統合的活動,為有需求的孩子進行職能治療。

「職能治療」究竟在治療些什麼?

「舉個例子,有一個人的手沒有辦法做出舀飯入口的動作,職能治療師就會先評估是哪個肌肉比較緊、哪個肌肉沒有力氣,導致關鍵的動作做不出來。之後可能調整桌子平面、座椅、器具、碗的形狀,或是手上增加綁帶,讓湯匙挖的時候手不用轉,最大化他吃飯的表現。」家馨表示,職能治療就是評估個案的能力,透過活動、環境、物品的改造,最大化個案的表現,讓他們盡可能規律地生活。

「職能治療真的是很靈活的專業,我覺得職能治療是沒有什麼受限,也非常貼近生活的,所以它可以依照治療師或個案本身的興趣進行治療。」以家馨擅長的水中治療為例,不但能練習划水、踢水等粗大動作,還能訓練手眼協調、倒水等精細動作,而在水中的遊戲對於認知、情緒練習也頗有幫助。

職治系畢業後,我們都去哪裡工作?

「職能治療有三個領域,一個是精神,一個是生理,然後是小兒。『精神』主要是透過活動治療,『生理』比較針對成人,像是中風、脊髓損傷、手傷⋯⋯,只要精細動作、生活自理有影響,都屬於個案族群;而『小兒』通常是先天造成器質性的缺損,或後天的刺激不足,才造成發展遲緩。」

家馨說明,選擇專業之後,會進入醫院、診所、學校系統、長照等工作場域,診所的急性病人比較少,行政流程也較為簡化,因此能夠比醫院的職能治療師接下更多個案;學校系統則偏向諮商,基於時數的配給,每學期見到同一名孩子的時間最多才兩個小時,無法建立起治療性的關係,只能給予老師和家長建議,而長照則是近期畢業生較熱門的選擇。

先進入醫院工作,我有以下這些考量

「我畢業的時候有兩個選擇,一個是去診所,一個是去醫院,但我覺得醫院的資源比較豐富,也能認識到不同專業的人,對於未來的職涯比較有幫助。」考量到能快速學習職能治療的各種面向,家馨在畢業後就進入教學醫院工作,由於醫院內部門眾多,能有大量跨部門合作的機會,例如到乳癌中心為手術後的病人按摩、改善手部的腫脹;在小兒部分,也經常與物理治療、語言治療、心理等不同專業的治療師或醫師,共同為發展遲緩的孩子進行早療評估。

此外,她也在醫院完成兩年的 PGY 訓練。「PGY 會有資深的治療師帶你,那段過程其實跟實習很像,你可以盡可能地發問、學習成長,是一個很幸福的狀態。」

醫院職能治療師的一日行程?

曾任北醫的兒童及生理職能治療師,家馨說明,在醫院的一天就從接個案開始,一次治療大約花費 30 到 45 分鐘,中午時間會一邊吃飯一邊討論個案,或進行週期性的會議;下午有時需要跑病房,治療不方便來到治療室的急性個案,若有學生,還會花時間教導他們帶個案的實務技巧。

「急性病人的復健黃金期就是 30 天左右,每天都是黃金期,所以不可能中斷,每天都需要有人工作。」談起在醫院工作的休假狀況,由於週末都需要輪班,一個月可能有三個週末得上班,但家馨也說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把假累積起來,趁平日人較少時再休,也方便安排出國行程。

嬰幼兒職能治療,首要目標是跟上發展里程碑

「八個月和六個月的小朋友,他們的表現就是很不同的,所以職能治療師就是依照那個月的里程碑,盡可能地設計活動,最大化孩子的表現。」家馨表示,嬰幼兒職能治療的方向通常會分為粗大動作、精細動作、情緒認知等三大方向(講者影片中所說的「語言認知」為口誤,特於此勘正),以粗大動作為例,通常會希望一歲多的孩子可以從扶著站,進步到放手站或走個幾步,精細動作則像是抓握小東西,放入容器,或自行拿起湯匙與叉子,學習進食;而認知則多屬有意義的表達,例如試著說出「媽媽」、「抱抱」、「掰掰」等簡單的詞彙。

「我滿強調將治療跟日常生活結合,不會只訓練撿小豆豆來訓練掌內肌和手指的肌力,我會直接結合到生活。」家馨舉例說明,若要訓練手部肌肉,可以讓孩子從吃小零食,連結到吃飯的動作,或是練習解扣子、拉拉鍊,連結到自己穿衣服;她還準備了各種鎖頭的教具,訓練孩子做出開關門鎖的精細動作與認知功能。

坊間的嬰幼兒游泳課程很多,職能治療師的優勢是?

「我們更懂得活動分析、個案分析,可以給予小朋友剛剛好的挑戰,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不斷進步。」身為執業多年的小兒職能治療師,孩子的發展評估、感覺統合活動的設計正是家馨的專業;她說,職能治療重視玩性(playfulness),設計感統活動時除了考量到對於觸覺、本體覺、前庭覺⋯⋯的刺激及效果,也要兼顧好玩的成分,才能誘發孩子的表現。而孩子所進行的各種活動,諸如游泳、體操,只要一以職能治療的角度切入,就能賦予更多價值。

「孩子在水中,全身會被水包覆,有很豐富的觸覺刺激,同時由於看不見自己的身體,卻要一邊做出許多動作,還會刺激本體覺作用。」家馨解釋道,水中的阻力之於本體覺的刺激,加上大量的俯趴、仰躺等動作,需要許多的前庭覺,光是以上幾點就是感覺統合最強調的重點;而職能治療師就是能透過活動設計,為孩子創造出合適的感覺刺激。

個案求助於我,我卻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

「不要說是特殊兒的媽媽,光是一般兒的媽媽,其實都承受了滿多壓力。在這個時候,專業人員對家長說的話,力道就很重,我們不只應該同理家長的狀態,也要給家屬努力的動力和方向。」治療了一名個案兩年後,家馨從家長口中聽到,她的孩子曾被前一位治療師判定即便經過復健治療也無法正常走路,家屬便這樣度過了煎熬的兩年,才終於迎來孩子邁開步伐的那一刻。

而另一名讓家馨印象深刻的個案是七歲的妙妙,開始治療時,妙妙的動作發展還只有四個月的程度,但當她將妙妙的課程帶入水中,僅僅透過輔具和簡單的引導,妙妙就能夠仰躺、俯趴,還憑著自己的力量游了泳池整圈。「我當然很開心,但我知道這不是我教他的,而是這個孩子七年來從來沒有這個機會,去發現自己有這樣的能力。」這些個案和家屬勇於接受治療的正面心態,更激發家馨對於職能治療的熱情,篤信經過治療就能看到改變,她便帶著這樣的使命感,繼續推廣水中的職能治療。

我眼中的中山醫學大學

「那時候唸書的時候都沒有感覺,但現在回頭看就覺得真的以母校為榮,很驕傲我是從中山醫畢業的。」回憶起大學時光,家馨最推崇的還是中山醫職治系紮實的課程,在大二、大三就有大量的見習機會,讓學生能夠及早看見課堂所學的實際應用面,見證職能治療是一門能夠靈活運用的知識。

而大四的實習單位也給予中山醫職治系學生大量的實作機會,讓家馨對著鏡頭大聲說出「我沒有由你玩四年,我就是在學校裡學了很多很多的東西。」即便畢業多年,她仍在回母校找老師時,持續獲得教授對於自己在專業、職涯發展上的建議,而這也是出社會後很難再獲得的資源。

從學校到職場,你可以⋯⋯

「我感覺到學校和職場的差異應該是從實習那個時候就開始了,原本都是在學校裡面上課,可是實習的時候,你就是直接面對個案,等於已經跳進職場了。」家馨表示,當進入職場,具備職能治療師的角色時,與他人的互動能力,不論是個案、家長或是團隊,都會變得更加重要。

「把事情做好其實不是你的能力而已,而是你的品格、說話的方式、說話的態度,才能把一件事情往前推。」她也建議學弟妹,在校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,也要積極參與社團,累積與團體共同完成任務的經驗和能力,未來會有許多應用在職場上的機會。

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,才能發展出個人特色

「每個人有義務去發現自己最厲害的五個特質,盡可能去發展,你才有可能有自己的特色。盡可能不要跟別人一樣,你就是找到自己厲害的地方、有興趣的地方。」基於對運動的興趣,加上喜愛小孩、擅長與人互動的性格,家馨經過在中山醫職治系及北醫附醫的學習後,結合游泳與職能治療,開設個人課程接案,成為一名悠游在水中的職能治療師。她相信,唯有了解自己,找到自己擅長的事,就能展現出個人特色,成就專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發展。

分享此講座